廢物利用 - 科技小發明 - 小制作 - 手工制作
2010年,科技牽引福建快跑。來自科技部的最新統計數字,我省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指數居全國第5位,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數居全國第6位,知識產權競爭力居第9位;
2010年,全省近80%市、縣(區)通過全國科技進步考核,其中35個被評為先進市、縣(區);
2010年,有7項科研成果榮獲2010年國家科技獎,其中負責完成的有4項,創歷史最高水平;
水稻航天育種和超級稻、兩系稻、轉基因水稻等育種技術國內領先;
萬噸級“煤制乙二醇”成套技術工業化開世界之先河;
超細硬質合金制造技術成功突破國外技術封鎖和市場壟斷,帶動相關產業規模數百億元……
省委、省政府始終把科技擺在重要戰略地位, 堅持科技支撐和創新引領,大力實施科教興省戰略和人才強省戰略,初步建成具有福建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,全省科技綜合實力不斷提升。
一步一個腳印,我省努力打造人才積聚的寶地、成果轉化的洼地、科技創新的高地,持續演繹科學創新支撐引領跨越發展的奇跡。
創新引領,產業提升,危機變契機
制鞋產業是莆田最大的產業集群,也是該市最大的傳統優勢產業。但長期以來,不少企業貼牌生產,形成以外銷為主、內銷不暢的“單腳鴨”格局,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,產業受到嚴重沖擊。面對危機,莆田狠抓自主創新,通過省市聯合推進,研制出一次注塑成型技術,生產的足球鞋較同行節能30%,化學用品使用量降低80%;開發出的新鞋可規避歐美關稅壁壘,產品關稅由37.5%下降到12.5%。以高附加值的產品進軍國際市場,把產業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,莆田正實現“鞋類制造”向“鞋類創造”跨越。
這僅僅是我省傳統產業通過技改不斷深化提升的一個縮影。“十一五”期間,我省大膽創新,加快傳統產業的高端化。通過加大對重點項目技改貸款的支持,對企業購置國外技術設備投資予以補助,使紡織服裝、鞋業、輕工、建材、冶金等領域的產業比較優勢得到了強化,一大批企業利用市場“倒逼”機制,實現了升級換代。
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技創新更是不遺余力。我省選定了新一代信息技術、節能環保、生物與新醫藥、新材料、新能源和海洋高新產業等重點領域,通過整合資源拓展需求,加大技術創新,打造平臺,加快了新興產業規;。
泉州海天輕紡集團將廢棄的塑料瓶碎化,熔融成粒,制成再生纖維,做成衣服面料;與世界化工業巨頭美國杜邦公司合作,開發源自于玉米的新型生物基纖維和面料,海天已成為國內第一家、全球第二家獲得杜邦公司許可的PTT短纖維生產廠商。目前,海天的新型紡織面料已挺進歐美、日本、東南亞市場,成為阿迪達斯、耐克、李寧等國內外知名企業的主要供應商之一。
創新引領,加快了產業技術含量和結構